“为人师表”者,理所当然的有着很多束缚和压力,有思想的、语言的、行为的、生活的、社会的……久而久之,这些压力成为一些教师生活和精神上的羁绊。其实,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态度问题,是这也精神问题。
鲁迅先生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而一名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师魂,是教师爱岗敬业的基础。具体地说,教师的职业精神是一种向理想的教师形象拼搏进取的精神,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
教师的职业精神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自己的激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教改未来的坚信,这是我们现在许多教师,尤其是许多年轻教师所缺乏的。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但有一样东西却是永远不变的的,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教育事业的干劲。
有职业精神的教师能淡泊名利,能自觉地信守良心这个道德底线,悦纳自己的职业,保持心态宁静平和,为人师表。常怀着对教育的痴情与热情,把智慧与汗水播撒到学生身上。
我想到了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是责任心的基点。”所以,我要告诉老师们的是: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主动地也好,被动的也罢,我们要时常激励自己去爱这一份工作,去珍视这一份工作,去让自己有热情,因为这是教师职业精神最基本的内涵。
㈡做一个努力实践新课程的教师。
有的老师会问我,这里正讲爱岗敬业呢,和新课程扯什么关系?其实二者关系大着呢,新课程是一场真正的“学习的革命”,新课程要求学生把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把单向传授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而要实现这一切转变,主要依靠在座的各位--教师为主体,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地研究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地的思考自己在新课程下的得失成败,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如果做好了这一切,那么,这位教师就是校长心目中一位爱岗敬业,具有极强的责任感的教师。可以说,新课程是测量一位教师爱岗敬业的试金石。
㈢努力做一个最好的教师。
关于“最好”,我想用当代教育家李镇西的一段话来解释:所谓“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但我可以和自己比!也就是拿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相比--我今天的备课是否比昨天更认真?我昨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昨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否比昨天更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鄙,坚持不懈,我便不断的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
看来,做到“最好”并不难,关键看你是否去做。让我们来看一位老师写的教育反思。(注:教师最需要什么96页反思复印)
可见,我们很平凡,但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的业务要很专业,工作的态度要很认真,备课笔记要认真,这是我们的份内之事,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些,说明我们还要学习,还要历练,因为我们还不够出色。
㈣努力为学校争取荣誉。能在各类检查评比中为学校出力,争取较好的名次;能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如教学技能、文艺体育、知识竞赛等,并力争取得好成绩。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文艺表演、运动会、征文比赛等,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能在报刊上以学校教师的身份发表作品,以及在其他方面为学校争取荣誉。这一点我想不用为大家多讲,其实都知道,但是,现在有一种倾向,好多老师不太愿意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甚至许多年轻人都是如此,评职称那是没办法,不能不去。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学校的办学效果、办学声誉如何,其实教师的、学生的各种比赛结果是一个评价要素,甚至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要素,大家千万别把它简单的看作校长的脸面与政绩,它其实和每一个教师都有关系,只有“学校”这个大家好了,我们才有荣誉感。
二、师生楷模,品行端正。
一个好教师还应该性格开朗,充满自信;能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尊重自己;处事明快果断;有理想,有追求,有立志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和行动,安心工作,不追名,不逐利,始终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能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学生遇到的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坚持和谐教育的理念;坚持教育就是服务、就是奉献的理念: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就能及时给学生提供最恰当的服务;坚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的理念。这一切的一切其实就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品行,努力成为师生的楷模。
㈠捧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