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教的作风,充分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善于观察、分析、思考、研究及总结,把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实际情况的理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以此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失误。
㈣学会规划自己。
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条理的人,无论从事哪一行都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善于规划是取得自我成长与发展的能力的重要因素,因为教师的工作十分忙碌:课要备,活动要搞,作业要批,后进生要辅导,各种材料要做,加上许多临时性的工作,整天忙忙碌碌,放下这边的活,那边还有事情等着……忙得团团转。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学会规划,学会条理的安排。
从小的说,每天到校,不要先忙于工作,想一想,今天的需要做什么,昨天还有那些事情没完成,形成今天的工作计划,按计划有条理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分清轻重缓急,这样就不至于慌乱,甚至还有时间活动一下。每天放学之后,回顾一下这一天的事情,哪些做好了,哪些需要明天再补救,以便更好的完成。
从长远说,教师应该在学期初就应对于本学期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结合学校要求,制定详细计划。有时候工作的好坏不在于你每天有多么忙碌,而是你如何更有效地面对,从而得心应手地去处理每一件事情。可见,只有学会规划教师才能真正地具备自我成长与发展的能力,才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地成长与发展。
六、会反思,善研究,有毅力。
一个好教师还要主张将反思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倡导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以满足未来对学生多样化的教育要求,并且始终如一。通过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善于研究,充实自我,使自己始终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工作。而这些反思与研究,又需日积月累,而非一蹴而就,因此,好教师又一定是有毅力,有控制力,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耐力,决不会半途而废的。
㈠习惯“研究”自己。
关于这一点,让我先以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子的话来开头:“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天反省自已,为人谋划而未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老师的传授温习了吗?”曾子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他认为生活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危机无处不在,因此要处处小心,这似乎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但撇开这一层关系,单从个人修养自律的角度来说,曾子的这句话是很有启示意义的。他总在反省中度过每一天。当前,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及时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教育者,就意味着自己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应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是研究者,就意味着自己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和眼光来审视分析教育理论和教学情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于道德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因此,教师要研究自己,这才是提升个人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
教师的自我研究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资助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省。而研究自己就是眼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明白自己周边的事物,看清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向最好努力,向最坏处着想;研究自己,就要要从不足之处努力,就要能够承受失败的打击,在失败中不断总结教训,不断成长。
缺少自信,难以成为好教师,而自我感觉太好,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再好的意见、经验,都会从眼皮底下溜走,以致自己裹足不前。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学会研究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教师要善于拿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量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认识越清醒,自我教育的动力就越大,月能塑造完美的人格,业绩越能长盛不衰。(案例78页一级79~80)
㈡习惯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有学识的、善于思考的、有经验的教师,他并不花很长时间去准备明天的课,她直接花在备课上的时间是很少的……而是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精心钻研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在思考中用心设计每一节课,努力让教学成为艺术。”可见思考对于教师的重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对教师而言,这句话可以改为:“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教师常年如一日的站在讲台上,一自己的不变应对外界的信息变化,如果不去思考,那么就算他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其结果也只能是在教书匠的层面上做无谓的努力。
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她传承精华,弃除糟粕。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只有把握了思考这个有力的工具,在工作与实践中架起一道亮丽的彩虹,方能兼顾理念的验证和扩充,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