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党思想、凝聚全社会治水兴水力量、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水利建设与水资源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即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明确了一个方向,即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是今后水利工作必须长期坚持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一条主线。
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了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明确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等四大体系。一号文件提出的目标任务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近期与长远统筹,既明确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又突出强调了“xx”期间要集中解决的几件大事。二是硬件与软件兼顾,既明确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又提出了严格水资源管理、健全水利投入机制、创新水利发展体制的要求。三是定性与定量结合,既有定性的描述,又有量化的指标,量化指标与相关水利规划目标相衔接。四是需要与可能协调,既注重满足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需要,又充分考虑现实基础和发展水平,体现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的思想。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这条原则主要解决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二要坚持统筹兼顾,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这条原则主要解决水利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问题。三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这条原则主要解决水利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四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这条原则主要解决水利发展的责任主体问题。五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条原则主要解决水利发展的动力问题。
(四)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洪涝干旱灾害呈多发并发重发态势,集中暴露出水利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为此,一号文件提出重点加强五个薄弱环节建设。
一是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支持山丘区加快“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牧区水利。二是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尽快消除小型病险水库安全隐患,抓紧完善专群结合的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三是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四是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加强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五是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到2013年全面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xx”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五)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着眼于夯实水利基础、全面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提出重点加强五大建设。
一是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全面加快蓄滞洪区建设。“xx”期间抓紧建设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二是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三是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加强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全面开展坡耕地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四是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水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