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健全保障有力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体系,着力提高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水平。要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改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及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状况,尽快扭转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超采状况。
第二,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和调控水平。要把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作为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途径,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条件、河流水系分布和工程布局特点,以水库为调蓄中枢,以河道、渠系为主要输水载体,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全面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要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论证,尽快形成我国“四横三纵”的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要积极推进辽西北供水、滇中引水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加快推进西南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缓解当地严重缺水的状况,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要针对不少地区水道淤堵、河湖萎缩、水系循环不畅等问题,综合采取清淤疏浚、生态治理、科学调度等措施,实现河畅其流、水复其动,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要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统筹解决好规划内和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第三,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举措,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全面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全面扭转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污染严重的局面。要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以发展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灌溉为主要措施,集中连片大规模普及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5年内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5亿亩。要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全过程,加大农业、工业、生活各领域的节水力度,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四,顺应“三化同步”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xx”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紧紧围绕“三化同步”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用现代治水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推动水利现代化迈出新的步伐。要把水利工程现代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基础保障,抓紧修订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提高水利施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努力形成质量可靠、运行安全、效益持久的现代水利工程设施体系。要把水利管理现代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改进传统管理方式,实现对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实时监控和远程调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要把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加快利用信息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改造提升,推动信息化与水利规划、勘测、设计、建设、管理、预报、监测等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第五,大力加强依法治水和科技兴水,努力实现水利管理新突破。依法治水和科技兴水,是实现“xx”水利改革发展目标、完成水利战略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要加快完善防汛抗旱、农村水利、农村水电、水资源管理、水利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的科学完备、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的水法规体系,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水行政执法体系,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进一步提升水行政执法和水利社会管理能力。要加快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要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加快成果推广转化,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
第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完善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进一步加大水利改革攻坚力度,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分类定性的基础上,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管理责任和经费,积极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管理模式。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以乡镇或小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