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的自主性,是保证新农村建设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要求,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而这五句话要求的逐步实现,哪一句也离不开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显而易见,“生产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活×××”,农民是直接受益者;“乡风文明”,要靠农民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村容整洁”,要靠农民整洁人居环境,养成健康卫生习惯,自觉建设并管理好自己的家园;“管理民主”,要靠农民强化主人翁意识,自己的事自己作主,把村民自治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根本的力量源泉,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把科学决策建立在农民热切愿意的基础上,把政府的决策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工作发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等多种办法,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信心,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把每项决策、每一个举措都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让农民说了算,从而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4、模式问题。由于受资源、交通等的影响,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方法上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就全县当前来看,63xxxx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xxxx的有23xxxx村,2000--400xxxx的39xxxx村,1000-200xxxxxxxx村。这样的一个总体情况,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上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然条件、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不同的镇、村,实行一镇一策、一村一策。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产业实际、区位情况、交通位置等,确定了“城市拉动型、村矿结合型、产业带动型、生态文明型、文化旅游型、移民新村型和城乡统筹型”等7种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还在全县培塑了“现代化型、全面小康型、宽裕型、小康型”四种不同的新农村建设类型。具体讲,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村庄,要努力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在农民生活水平上实现新提高、在乡风民俗上树立新风尚、在乡村面貌上呈现新变化、在乡村治理上健全新机制,建设现代化型新农村,力争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前列,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这方面培塑了东四义村、山耳东这两个典型。标准是以经济健康发展、群众生活×××、文化生活丰富、社会秩序稳定为目标,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走文明和谐发展之路。达宽裕型的村庄,应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实现突破,建设全面小康型新农村。这方面培塑了西张村这个典型。该村在去年实现全村集中供暖供气的基础上,今年把绿化美化村庄作为切入点,在优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上取得突破。基本小康的村庄,要积极加大产业的培育,奋力建设宽裕型新农村。这方面培塑了崔河村这个典型,标准是要建成南部山区新农村样板示范村,重点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相对贫困地区,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艰苦奋斗努力治穷,全面建设小康型新农村。
5、标准问题。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没有具体标准,就是20字方针。但我想作为一个县来讲,应该有标准。九十年代,我们抓小康时,制定了xxxx方面、16项指标的考核体系。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后,也制定出台了xxxx方面、18项考核评价指标。我感到,我们建设新农村也必须将建设标准进一步量化,和小康建设相结合,建立一套包括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受教育程度、各项保障指标等内容的具体量化指标体系。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在新农村建设中就很可能出现“行动无方向、建设无目标”的情况。为此,在省市未定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探索,为省市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县委、县政府的初步打算是,按照刚才我讲到的“现代化型、全面小康型、宽裕型或小康型”三种不同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来确定我们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小康、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结合新的一些指标要求,逐步建立一套量化的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同时,县委、县政府也希望我们大家在工作中结合各自的实际对此作进一步完善。
6、时间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在时间上应该怎样确定,我想按照省市要求,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基础较为雄厚的实际,大致应分这样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具体又可分三个时间段,一是试点示范阶段(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营造氛围,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重点抓好一镇一乡百村示范,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带好头;二是全力推进阶段(2007年至2009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