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22∶1,绝对额相差732xxxx,占总人口60的农村人口只购买了不到1/3的消费品,30的城市居民却购买了2/3以上的消费品,大量的消费品流入到了城市。而且这是绝对额的差距,实际上,城市居民带上福利等的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比例达5:1,也就是说,五个农民的收入才抵得上一个城市居民的收入。有专家称,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至少相差10年以上。
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更大。一方面是城市高楼林立,大学校、大医院到处都是,一方面是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相当突出。2004年,占总人口6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23的全国义务教育经费,仅享有25的公共卫生资源。农村文化事业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
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和面貌存在巨大反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尽管也有很大发展,但仍显得明显滞后。目前还有一些农村通不了路、打不了电话、看不上电视、喝不上干净水。2004年,就全国来讲,有46的村没有自来水,4的村不通汽车,7的村不通电话,相当多的村没有卫生厕所、没有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
四是城乡财政支出存在巨大反差。近几年,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增加较多,但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与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90-2004年的15年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增长率有10年低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90-1994年在9至10之间,1995-1997年下降至8左右,2000-2003年继续下降至7左右。
五是城乡信贷存在巨大反差。长期以来,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信贷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和乡镇企业贷款难,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2005年底,农业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8,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4,均远低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
六是城乡投资存在的巨大反差。近些年,城市建设资金增加,城乡投资差距不断扩大,农业和农村发展后劲不足。1997-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9年低于城镇;农村与城市投资比连年递减,从1996年0.30∶1下降到2005年0.18∶1;农村投资占总投资的份额连年递减,从1996年的23.3下降到2005年15.2。
拿我们泽州来看,也是如此,尽管这几年我县农村取得长足进步,走在全省前列,走在中西部省市前列,但城乡差距还是显而益见的。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1xxxx,城镇居民收入为897xxxx;医疗条件方面,农村每千人有病床1.15张,医生xxxx,城镇每千人有病床3.53张,医生xxxx;通讯实施方面,农村每百户有电话20部,互联网普及率为1xxxx,城镇每百户有电话80部,互联网普及率为9xxxx。再从全县从业人员和产业结构来看,2005年全县从业人员2xxxx人,其中一产12.xxxx人,占60,二产4.xxxx人,占21,三产xxxx人,占30;2005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64:30。这也就是说,全县6xxxx的一产从业人员创造了xxxx的总产值,4xxxx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创造了9xxxx的总产值,而且一产从业人员全部分散在乡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大部分集中在城镇。再从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来看,18至60周岁的劳动力达到小学文化程度的11.2xxxx人,占27.03;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21.2xxxx人,占51.27;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为9.0xxxx人,占21.7。这就意味着新农村建设是由以初中生为主体的农民来完成的。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差别巨大。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