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选能发展的干部,配会干事的班子,带善战斗的队伍。一要配优配强“一把手”。把那些政治上强、发展本领高、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党政正职岗位上来。通过2-3年的努力,市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40岁左右一把手的比例要由目前的3%提高到15%左右。二要充实、选配优秀干部到关键岗位。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要选配一批熟悉经济、热爱经济、具有国际眼光和宏观思维的干部,选配一批善于从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干部,选配一批熟悉党务、政法、意识形态的干部,选配一批熟悉现代农业农村工作的干部,选配一批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加强县(市、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有关工业园区领导班子建设,管委会主任实行高配并明确为市管干部。可以考虑今后对政绩突出、群众公认、任职时间较长的优秀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实行高配。三要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让班子成员各展其长、各得其所,增强整体功能,发挥整体合力。四要坚持党管人才,切实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五要推进干部交流,盘活干部队伍存量资源。进一步加大市级机关与县(市、区)之间,各县(市、区)之间以及机关不同部门之间干部交流的力度。积极拓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交流通道。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新提拔担任县(市、区)党政正职以及纪检、审判、检察机关和组织、人事、公安、财政、审计等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原则上应易地交流任职。引导和鼓励年轻干部、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一线去磨练摔打、积累经验。今后,干部的提拔使用应优先考虑在发展一线、基层一线和矛盾较多一线锻炼过的干部。六要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培养选拔胜任重要岗位的年轻干部。三年内,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各配一名35岁以下的干部,市级机关各部门领导班子至少配备一名40岁以下的干部。同时,要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三年内市级机关党政部门50%的领导班子要有一名女干部。今明两年,市政府组成部门中配备党外干部的部门力争达到50%。有条件的县(市、区)政府部门也要尽可能多地配备党外干部。七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用公正、公开、民主、竞争择优的办法来集聚人才、选拔干部。近期要通过公推方法形成新一轮市厅级、县处级后备干部名单。全市乡镇党委换届时有条件的要逐步实行公推直选。八要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增强执政本领。干部队伍不可能“大换血”,但可以“大输血”。要围绕提高干部学历层次、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开放型经济、城建城管、法律法规、金融、公共管理等新知识的培训,利用各级党校、政校培训,委托高等院校培训,选拔一批干部赴境外培训,建立健全述学、评学、考学机制。要通过培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力、战斗力和执行力。
4、大力实施强基工程,夯实执政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执政的脊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基层党组织去贯彻,民声民情民意要通过基层党组织去反映和解决。要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凝聚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强基工程”,提高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堡垒。农村党组织要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适应生产方式的新变化,适应城市社区功能和党员社会分布的新变化,调整农村、社区和非公企业等基层组织的设置模式,使党组织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发展。要按照中央、省委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五好班子、优秀公仆”评选活动。要以改善结构、提高质量为重点,积极发展党的新生力量。
当前,要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治事理政水平:一要提高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富民党建”工程,大力选拔培养“双带”、“双强”型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干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致富、帮富、共富的能力。二要提高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在群众需求、利益诉求不断发生变化的新时期,要关注民生、善解民困,建立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互信关系,让群众在发展中受惠,真正让群众感到发展有奔头、生活有甜头。三要提高民主自治、依法治理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农村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群众组织的自治作用,发挥议事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民间组织的协调作用,大力推进村(社区)事务公开,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四要提高落实政策、维护群众利益的能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在加快发展中把党的政策落实好,把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五要提高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从基础做起,从基层抓起,正确疏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建设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社区、和谐乡镇、和谐街道、和谐县市,努力建设好“和谐扬州”。
5、坚持和健全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