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克服弊端,构建一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第一,调整现存的农村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第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农村现状,减轻升学压力;第三,调整和改革课程的体系、教材的编排,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第五,在农村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计划的实施力度,解决农村中小学失学率逐年加大的恶性循环;第六,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相结合,全面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使农村教育转变到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这一轨道上来。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320页。
[2]南京师大教育系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版,第140页。
[3]许高厚主编:《现代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
[4]李谨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5]姜智:《师生关系模式及其选择》,北京师范大学申请学位论文,未公开发表。
[6]阿莫纳什维利等著,朱佩荣译:《到新学校去!》,《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第1期。
[7]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215页。
[8]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18页。
[9]王旭东编著:《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师生关系》,《国外师生关系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0]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1]刘杭玲苏正旺:《中小学校体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第59页~60页。
[12]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列宁论国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01页。
[13]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19页。
[14]童大焕:《中国青年报》2002年4月1日第8版。
[15]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66~373页。
[16]转录于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68页。
[17]《南方日报》2002年3月14日。
[18]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王本陆:《关于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4]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5]余永德主编:《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6]吴琅高主编:《城市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7]皮连军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8]谢德民主编:《论学习》,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版。
[9]扬文士张雁主编:《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10]王鼎宏著:《师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月版。
[1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5月版。
[12]申亚权张守臣著:《教育测量学》哈尔滨出版社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