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性的,幸福需要我们终生去追求。我们要问的问题应是"怎样才能更幸福。"幸福理论就是为这样的人创造的,如果你现在幸福,那么你可以更幸福,如果你不幸福,也可以让你更幸福。总之,所有追求幸福生活的人,都需要学习幸福理论。
二、幸福生活理论的重要性--历史和现实的误区
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有个着名学者做了一项研究,即:从1967年到2000年期间,公开发表的关于"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的研究文章之间的比率。结论是:这33年里,有5000篇文章研究愤怒,5000篇文章研究愤怒,超过41000篇文章研究焦虑,还有超过50000篇研究抑郁。而关于快乐的研究,只有415篇;关于幸福的研究,接近2000篇;关于生活满意度研究,约2500篇。但是,如果看看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的对比,就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比率是21比1。每份积极因素的文章--不管是研究健康、满意程度、快乐还是幸福--都有21份消极方面的文章,包括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神经衰弱等等,21比1的比率。这里也说明,学术界对人类的短处、缺点、过失的研究比对人类美德、积极、快乐方面的研究成功要成功。就拿一个人来说,在22天中,有21天在抑郁、焦虑、压力等消极情绪中度过,只有1天在快乐、幸福、满足的情绪中度过,这个人会快乐吗?
现实似乎于学术研究相互印证。今天我们看到,世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抑郁症、焦虑症和自杀率、离婚率。当然,我也起了一点作用,我在法院时审理的离婚案子中,当事人都离婚了。当前社会的抑郁症病例比1960年高十倍,这里原因将在后面继续谈到。一种最客观的"衡量"抑郁症方式,就是自杀。当前,自杀人数在世界范围内明显上升。(党政干部心理状态也不容乐观,**市**区两任区委书记自杀事件:当年,邬学新被免去中国共产党**市**区委书记后,保留原职待遇,改任调研员。两年后,邬学新从办公楼七楼跳下坠亡。今年2月17日,**市**区委书记苏力在其住宅内自缢身亡。据初步分析,苏力在工作上受到一些困扰,导致思想上产生很大压力最终选择自杀。还有其他领导自杀相信大家都记得起来,福建**市长张国胜、四川**县宣传部副部长冯翔,等等,还有很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抑郁、焦虑、精神紊乱、自杀率的上升,全世界都是如此,这是全球性流行病。似乎21比1的比率,还不够,人们应更多关注人类的消极方面。
我们怎么可以去研究?我们不是应该首先处理,真正迫切的问题吗,比如抑郁,焦虑,神经衰弱等等?
这里存在严重的问题就是,人们过度关注消极因素,而忽略积极因素。这并不是说,关注消极因素不重要,而是说过多或只关注消极因素,肯定存在严重问题。事实上,除了关注人类的消极因素外,人们还需要关注更重要的积极因素,比如幸福、健康、爱和快乐,这才是人活在世界上的真正目的。
与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消极因素不同,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因素,不去问为什么有的人失败了,而是问是什么让某些人成功了,即便面对的是不理想的环境?通过研究分析幸福成功人士的有益因素,并且学习借鉴于其他人,开创了学术的新领域,通往幸福的新途径。这里涉及到幸福生活的一个最基础的理论,就是只要转变关注点,分析角度,就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人走向健康幸福快乐的人生旅途。关注点导致改变,关注点缔造现实。
举例来说,我们人生可以分为很多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后的发展,仔细分析一下,每一阶段刚开始时大家都差不多,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生分化,一部分人会脱颖而出,成为优秀成功者,而一部分会落于平常一般化,这时候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这些人会取得成功,他们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值得借鉴。仔细分析于成功人士,他们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人,实际上是普通人,他们性格普通,但是成就非凡。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特点:乐观,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而是乐观地相信,事情会被圆满地解决;有信仰,明确自己从事工作或事业更高层次上的意义感,有理想主义情怀;主动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帮助自己,能在社会上得到有效支持;为自己设定目标,树立榜样;适应力强,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快乐工作生活。这些积极因素还不是全部。分析出这些积极优秀特质后,将之运用到其他人身上,也能促使其他人更成功、更幸福。
要享受阳光积极的心态,享受幸福的生活,我们人生关注点需要有所转变,就是关注有用积极的因素,有四个重要理由:一是集中关注研究积极有用的东西,这些东西会成为现实。二是关注消极东西不能让我们幸福,如果我们关注抑郁或者焦虑,是否摆脱了抑郁或者焦虑,就必然变得幸福?事实不是这样,幸福好像一个数轴,不痛苦也不幸福是零,幸福,满足,愉悦,兴奋,快乐,这些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