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是,失败次数最多的。学会失败,从失败中学习,学会失败,从失败中学习。成功别无他法,学习如何工作别无他法,要学习如何在科学,政治或艺术界,取得成功,别无他法。纵观历史,那些有过最多次挫折,最多次失败尝试的艺术家,也是最终看来最成功的艺术家,成功没有捷径。只是坐下来思考,构想和相信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比这多得多。
要在失败中走向成功,需正确解释失败?失败,大惨败,放弃,还是一个通向成功的机会?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一次没发明电灯,是不是永远不可能?还是意味着,向成功的更进一步,告诉什么是不可行的?想找一份工作被拒了,这意味着我永远都找不到工作,或者这是个暂时的挫折,来看看我学到了什么,来看看我怎么样能重新寻找并,最终找到我理想中的职位。如果在区在公推PK中失败,是自己不行。还是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努力学习,争取下一次机会呢?如果考试得了低分,就认为自己就是白痴,还是认为只是具体这一次考试没考好,从中能吸取什么教训并且下次如何能考好?如果自己失败了,是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还是认为自己只是失败一次、二次、三次,但下次或以后一定会成功?在上述两种可能的选择之中,那一种答案是正确,这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我们正面积极乐观地解释失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增强我们的心理免疫能力,促使我们获得成功,更高层次的成功。成功没有别办法,只有去尝试、去努力、去勤奋、去坚强,在失败中学习,在失财中成功,屡"败"屡战。我们失败后还能继续战斗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原理,根据前面讲的内容,人失败后,短期内的幸福指数或心理感觉会降低,而且经历失败时,我们脑中想象的失败的痛苦,比实际的痛苦要多得多。但过一段时间后,心理上又会恢复过来,达到相对稳定的幸福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尽快调整适应,提高免疫力,投入到新一轮努力中。在失败中成功也符合人生的发展规律,如果用一个线条来形容人生的话,这个线条是螺旋形线条,对于消极者来说,是螺旋形下降,对于积极者来说,是螺旋形上升。没有哪个人的人生发展轨迹是一条直线。失败和挫折就是螺旋形线条中转折部分,这些必须经历的部分,是为以后积聚力量的部分。只有经历这些部分,我们才更成熟稳定坚韧,经得走风吹雨打,更可能成功。当我们看到自己去面对、努力奋斗时,我们对自己做出结论、我们的自信增长、我们的动力增加、我们的信仰上升等等,形成一个上升螺旋的趋势发展,一时失足而导致失败,不可避免。而我们不去应对,选择逃避,形成一个向下的螺旋,影响自尊与我们的成功和幸福。记住,不要害怕尝试,不要害怕失败,不要患得患失,学习失败,或在失败中学习,成功没有其他途径。
来听听关于ThomasWatson的故事,他是IBM的创建者,他至今仍旧每天不断地改造它,所以IBM能发展至今,IBM刚成立时,还在生产打字机时,有一名员工,犯了战略性错误,给IBM损失了一百万美元,当时对于IBM来说这是一大笔钱,于是他犯错后第二天,去找了创始人ThomasWatson,给他写了一封信,ThomasWatson打开信读了读,问那名员工,"这是什么",他说,"先生,这是我的辞职信"。"为什么辞职"。"先生,我刚犯了个错误,为您的公司造成了一百万美元的损失,我不想……您对我一直很好,我不想让您烦恼,是否要炒了我,所以我主动辞职"。ThomasWatson把信撕了,说"炒了你?我刚为您的教育投入了一百万美元,现在我要炒了你?"无论这则故事是否100%真实,还是部分真实,在IBM公司广为流传,在IBM公司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告诉大家"你必须尝试"。
我们还要树立一种观点,成功无捷径,任何一个成功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研究表明,一个人要想在某一领域有较大成就,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沉淀,真正的厚积薄发。现在社会是一个浮燥的社会,许多人都追求快速致富,快速进步,对人生发展有个不正确的预期。如果没有在短期内实现目标,就可能怀疑否定自己,影响心态,影响工作和生活。书店里各种快速成功的书也误导人们想快速成功。上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幸福感不断下降,人变得更加抑郁,更加焦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希望相信他们能发到一步奏效的办法,想快速取得成功。这是不可能的,人生无捷径,唯有长期的付出、努力的奋斗,才有可能取得成就。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们要深刻领会龚部所说,一个人不要看他走得有多快,要看他走得有多远。
六、为什么我们会消极?--社会和媒体的责任
前面内容反复强调,培养积极正面的心态非常重要,但真正要培养也非常难,现实社会中是消极负面悲观心态的人多过积极正面心态的人。这不是人性出了问题,而是社会环境舆论出了问题,很多人体验观察真善美的双眼被蒙敝住了。
以下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