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对路局本级和局属单位的审计监督,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确保资金安全。
2.强化劳资管理。要在国家和铁道部政策法规指导下,深入思考,调查研究,做好“开源、节流、导向、管理”这篇文章。
开源,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工资来源。一要抓好增运增收,要在全面完成铁道部下达的考核指标基础上,力争多超多收,提高工资和成本清算能力。二要大力发展多经,在创收和管理上下功夫,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质量,在提高经营收入的同时,提高工资计提和利润能力。三要用好政策,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主动汇报争取理解支持,把有关政策用足用好用到位。
节流,就是要大力减少额外工资性支出。要严格控制职工总量,确保实现部下达减员目标。要加强运输业定额、编制、定员工作,定编启动,减员增效。要加大对临时用工和挤占职工工资行为的整顿,减少额外工资支出。要大力创办劳动密集型企业,使企业富余人员有岗位、有收入。
导向,就是要充分利用分配机制的导向作用,调整职工的价值取向。要积极推进技能考核、岗位任职、收入一体化机制,鼓励职工学技术、练硬功,争当岗位技术能手。鼓励职工到脏、累、苦、险的生产一线和高技能岗位工作,努力实现高技能、高风险、高报酬相统一。激励职工自觉养成标准化作业的良好习惯,立足岗位保安全、创效益,实现每个职工的人生价值。
管理,就是要强化基础管理。要加强信息管理,下大力气,精细工作,提高劳资信息的准确性,确保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每一项决策正确无误。加强定额、定编管理,为优化运输生产组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供基础支持。加强劳动工资的宏观调控,确保全局各行各业高度集中统一,在大局下行动。切合新体制、新布局的实际,理顺工资分配关系。合理把握内部收入差距,既要反对吃“大锅饭”,又要防止过分悬殊。积极稳妥理顺各个层面的工资分配关系,处理好布局微调后同一站段不同地区的收入分配关系,保证工资分配增量向生产一线倾斜。主动研究新体制、新布局、新装备条件下劳动工资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及时发现新问题,提出新举措,解决新矛盾,优化劳资资源配置。
3.强化生产管理。针对新体制、新布局下运输经营、生产组织指挥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要抓紧建立完善路局、站段、车间、班组逐级管理程序和制度,保持良好的运行秩序。一是要理顺管理关系。从路局、站段直到班组,都要明确隶属哪个系统、部门,形成清晰的管理链。让基层一线明白上级主管部门,明白请示报告对象。二是明确管理职能。要明确各个层次的管理权责,路局机关哪个部门管什么、怎么管、由哪个科室或职名管,必须对基层单位公告周知,让基层一线知道哪类事情应该找谁解决。三要落实管理责任。要明确界定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责任,综合部门的管理责任,站段、车间和班组的落实责任以及路局和站段的生产组织指挥责任。四是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健全信息报告、交流制度。路局办公室总值班室、调度所、公安局指挥中心是路局信息的集中点,24小时不间断值守。对所有收取的信息按照职责分工落实首问负责制。各站段必须相应建立值班制度,保证与路局不间断联系。各系统、站段及车间都要建立碰头会、分析会、生产会、交班会等例会制度,保证信息及时交流沟通。五是改进管理手段。大力推进全局办公管理自动化,年内主要运输站段全部实现内部公文网上流转传输,有条件的站段实现内部远程办公,以提高管理时效。
4.强化法治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形势下,依法治企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要积极探索依法保证企业经营管理、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方式,把企业管理纳入法治轨道。重点强调四点。
一是围绕落实安全逐级负责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路局修订出台了安全逐级负责制,明确了路局管理的各层次确保安全的责任。各单位也要相应修订本单位安全逐级负责制,明确各级安全责任。同时要完善安全考核、百日奖励、“差点”公示、责任追究、有限赔偿等具体操作办法和规定,发生问题依据有关规定直接处理,提高解决处理问题的时效性。
二是围绕实现经营目标,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一要将安全、经营、管理、辅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考核内容融为一体,实行一体化考核。二要实施分层考核,以逐级落实经营责任为基础,按管理职责、权限确定考核内容。三要突出重点考核,对调度所、票务中心、经营管理层等关键或要害部门的安全实绩、增运增收、支持辅业发展等业绩实行重点考核。
三是围绕调动职工积极性,完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