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地离开土地。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城镇对大量进入的农村劳动力如何消化。与其说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入的廉价的农村劳动力,不如说大量进入的廉价的农村劳动力会从根本上促进小城镇的发展。也就是说小城镇的发展起步应该是大量农村廉价劳动力的进入所促成,而不是其发展起步对劳动力产生了需要才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这一进入和转移的过程中,农民工必然将遭受流离与颠簸,也将意味着混乱与苦难。但它将为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的转型创造了两个基本的条件:一、为城镇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或者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进入将促使城镇工商业迅速发展。二、从根本上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供给。另外,不管农民工将要遭受多大的颠簸和苦难,但从整体上看离开了土地进入城镇,到工厂做工或从事个体商贩或从事一些服务性行业,总的收益一般都要远远高过其在农村务农的收益,从而也使得他们的生活水平能得到有效提高,使其数量必然降为一个或最多两个的子女也有可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而城镇化的发展与对大量进入的农村劳动力的消化也并不是像多数人想象的那么困难,没有国家登月计划那么难,但比登月计划重要。实质上城镇化的发展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进入会形成一种相互推进的良性互动,而未来几十年中,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就正在这里。
首先,由于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展最劳动力密集型,最基本的加工业、制造业,而这种优势是其它地方,尤其是国外发达国家不可能具有的。但另一方面这类产业及产业的产出品必然要有,即使在国外发达国家他们对这类产品的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正构成了人们生活消费的基础。
小城镇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或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个主要目的应该是要消耗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劳动力是难以自由流动的,但小城镇可以大量生产劳动力密集型工(农副)业制成品,通过这种手段就把流动性差的劳动力要素转变成了流动性强的产品,间接地做到了劳动力资源的输出,从而实现对过剩农村劳动力的消耗。即使按有关专家估算,这样的产业产值在整体产业链条上往往不会超过2xxxx,大部分的钱是让别人赚去的。但这仅有的2xxxx的产值对那些农民工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即使国内外一些评批人士称这些产业工厂为“血汗工厂”。因为有了这2xxxx的产值,农民工们就能过上有固定收入的生活,无论怎样都要比生活在农村,一家人守着十亩不到的零散耕地,过着自给自足仅够养家糊口的农村生活更具有积极和现实意义。
另外,值得庆幸的一点是,这种拥有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会形成中国未来几十年内制造业的实质竞争力。全球多数发达国家,连同中国的台湾省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这即意味着由于过高的劳动力成本他们不得不转入高技术产业和技术的服务业,从目前国际技术市场上供过于求的现状就能看出这一点。近十多年来许多国际著名企业都一再努力在技术研发上寻求突破,而过多研发投入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应有的回报,但他们又不得不在技术研发上大力投入,否则他们就必然面临被拥有新技术的企业挤掉的危险。微软原总裁比尔·盖茨常常对其公司职员提出微软离倒闭仅有十八个月的忧患警告。这不是危言耸听,也并非无稽之谈,因为一项专利技术从申请到公告,正式发挥其专利权就是十八个月。而任何一项具有实质性突破的新的专利技术都有可能对已经存在的企业提出严峻的、致命的挑战,任你是微软公司还是其它什么企业。所以所有的国际大牌著名企业都不惜血本地在研发上投入,他们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他们的宿命,同时也将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向前大步迈进的契机。
下面的这道公式将可以证明,对于中国,这样的成功迈进是有可能的。
劳动力优势+降低了价格的专利技术=强于技术出产地的制造业竞争力
其次,小城镇的发展,进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工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国内市场需求的大量增长,即通常说的“拉动内需”。
从各发达国家最初的发展经验看,无一例外的都是进城农民空前增长的物质需求,刺激和拉动了国内需求的迅猛增长,从而促进了经济飞速发展。直到最后当国内需求趋于平缓,当他们的制造业和贸易业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时,他们的利爪就开始伸向其它没有发展或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这也可以称为一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发家史。
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连自己最大的国内需求市场尚没有真正启动。这是上帝留给中国的契机,抓住并利用好这一契机,中国才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真正搭上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