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二、创造性培养的必要性
(一)创造是人的本质所在
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吉尔福特及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等许多心理学家也持类似的观点。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认为:“事实上,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奥托也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创造是精英们的专利”的观念,树立“人人是创造主人”的意识。一般而言,知识智力与创造性并不呈正相关。例如,最受日本人赞誉的发明家田熊常吉文化程度很低,但他运用学习过的“血液循环”知识,革新了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英国锅炉,使锅炉的热效率提高了1xxxx,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
(二)创造是民族兴旺的关键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该民族的创造力水平。欧美各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根本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有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国民的创造力水平高。例如,美国、德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尤其是美国,自1946年以来美国人获诺贝尔奖占世界各国获奖人数的一半。近几十年来,西方世界一些最主要的科技成果6xxxx是由美国首先研制成功的,7xxxx首先在美国应用的。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称,美国在2xxxx关键技术领域中取得2xxxx领先地位。正因如此,美国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综合国力名列世界首位也就不足为奇。日</pgn0020a.txt/pgn>本、韩国一向的传统是“技术立国”,由于缺乏知识创新的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美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日本政府调整国策,提出“科技创新立国”战略。英国则注重科学研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强调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可见,国家创新体系是否完善,国民的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管理创新能力等是民族兴旺的关键因素。
(三)创造是知识经济的迫切需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无形资产、知识型劳动者(人力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在日益增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发展越来越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之上,知识已经被认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知识从何而来?惟一的途径是创新,没有求异独创,推陈出新,就没有知识。创新程度越高,知识的价值也越高,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知识经济的源头。首先,现代社会知识的生产速度越来越快。有学者估计,现在世界知识大约每7年翻一番。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隶属的“世界科学技术情报系统”的统计,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60年代以来已从9.xxxx增长到10.xxxx,到80年代每年增长率达12.xxxx。其次,科学发明从发现到应用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如美国电话普
及用了75年,电视机用了30年,而计算机仅用了10年,再者,机器设备和工业产品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二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机器设备的陈旧周期越来越短,20世纪40年代为10年,50年代为8年,60年代为5年,70年代为3年,80年代为1年。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急剧增长,产品更新换代加速已成现实。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惟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使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缺乏创造意识和能力,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企业个人,都将失去生存的根基。
(四)创造性的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pgn0020b.txt/pgn>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 1989年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教育专家把富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作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首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