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诺贝尔奖占世界各国获奖人数的一半。近几十年来,西方世界一些最主要的科技成果6xxxx是由美国首先研制成功的,7xxxx首先在美国应用的。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称,美国在2xxxx关键技术领域中取得2xxxx领先地位。正因如此,美国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综合国力名列世界首位也就不足为奇。日</pgn0020a.txt/pgn>本、韩国一向的传统是“技术立国”,由于缺乏知识创新的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美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日本政府调整国策,提出“科技创新立国”战略。英国则注重科学研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强调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可见,国家创新体系是否完善,国民的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管理创新能力等是民族兴旺的关键因素。
(三)创造是知识经济的迫切需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无形资产、知识型劳动者(人力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在日益增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发展越来越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之上,知识已经被认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知识从何而来?惟一的途径是创新,没有求异独创,推陈出新,就没有知识。创新程度越高,知识的价值也越高,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知识经济的源头。首先,现代社会知识的生产速度越来越快。有学者估计,现在世界知识大约每7年翻一番。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隶属的“世界科学技术情报系统”的统计,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60年代以来已从9.xxxx增长到10.xxxx,到80年代每年增长率达12.xxxx。其次,科学发明从发现到应用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如美国电话普及用了75年,电视机用了30年,而计算机仅用了10年,再者,机器设备和工业产品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二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机器设备的陈旧周期越来越短,20世纪40年代为10年,50年代为8年,60年代为5年,70年代为3年,80年代为1年。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急剧增长,产品更新换代加速已成现实。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惟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使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缺乏创造意识和能力,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企业个人,都将失去生存的根基。
(四)创造性的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pgn0020b.txt/pgn>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 1989年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教育专家把富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作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现在西方国家普遍认为的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有:懂得如何学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具有创造性、能够综合和组织各种信息,具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与人共享知识和学习。国外一些企业家认为未来的人才一要有勇气和胆识;二要肯不断学习;三要能够搞好公共关系;四要有创造性;五要有全局眼光;六要理解和自己不同的文化。
(五)我国学生的创造性令人担忧
杨振宁教授1995年初曾来国内讲学,一位记者问他:“您在国外教书多年,您看中国留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杨教授回答:“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一位留德学者曾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十个人也许能讲出二十种答案。尽管有些想法非常离奇。”诺贝尔奖新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他还说,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以上三位学者道出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缺乏的现状。另有调查资料表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中,9xxxx以上的人长期不能或不会进行各种创造发明活动。学生之所以创造力匮乏,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徘徊于知识型教育模式之中。在这种模式中,知识、技能是学生惟一的追求,智能被忽略,创造性被扼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